健康咨询:189 6729 7085

在线沟通

专家团队

【宗源堂】想拜师必须注意的事仪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3-24-03 点击次数: 2539

【宗源堂】想拜师必须注意的事仪


 自轩辕氏崆峒拜师学道以来,玄门拜师已有5000多年历史了。可谓历史悠久。拜师分两种,一种是拜师出家,一种就是拜学师,就是我们所说的拜先生,这是两回事。

     出家时(或者刚入道门皈依时)拜的师父称为拜本师,也称恩师,也叫师父,就是事师如父。这也就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由来。道教认为,出家是第二次投胎,这时拜的师父,如同再生父亲,所以我们称为“师父”。一般情况下拜师的时候,师父会选择一个好日子,做一个道场,举行正式的收徒仪式,然后师父赐徒弟道名,成为某派第多少代弟子。全真道冠巾科仪序中,提到“倘有出家时本师未请冠巾,而本师远游他方,或已羽化, 可专拜学师,傍设本师牌位,遵科冠巾,亦无不可,切不可更改本师与己后取之法名。”可见本师的重要性。

     但是,修道是一个很长远的事情,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知识需要了解,这就需要学习。一般出家三年后,经得住师父的考察,相当于考试合格,师父会邀请附近宫观的有德行的三、四个,或者七,八个道长,给弟子举行“冠巾”或传度仪式,表明是真的出家人了。然后就鼓励弟子下山,参访名师,寻访大道。下山后寻访的名师,可以向其学习,这就是“拜先生”,就是人们说的“拜师傅”。和“拜师父”意思上有些区别。但一般都要以师父对待。


     这个师傅,就是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业也。“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榖梁传》中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战国时期称老师为师傅,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里的“师傅”与教学关联,显然指的是老师。

     拜师父如同睁眼投胎,一生只拜一位,先生(老师)可以拜多位。自己的师父(度师)即是自己的亲师父,一生只能是一位。如果日后看到哪位有名的高道后,又跑去拜人家当师父,则会被认为属于不孝,每逢参学参访,冠巾受戒(正一则为传度授箓)之前也是须要征求自己师父同意的。而作为师父在收徒之前,若知道此人已有师父,那就断不可再收此人为徒弟了,只能收为学生。


以下为道教拜师的注意事项:

1、很多人都在问师父怎么找?皈依道教的师父必须是国家认可的道教教职人员,一般是当家道长,或高修大德,多数看与师父的缘分。

2、现在社会上很多“名师”请大家眼睛放亮点,多数是骗财骗色或没什么水平的。自己先多积善行德吧,有机缘的自会相遇,师也要考虑个人的人品、德行才会收的,随便乱收的估计你学不到真东西,又花钱。  

3、道家讲究正统传承法脉,千万不要学那些邪法,不是心志变得更加狂妄就是变得更加贪欲,最终没什么好下场。[正统法脉需经师傅开坛上祈上界并上表入道疏文,有了这个你才会得到师父及祖师爷的承认]。   

4、现在大多数的道观、寺庙里的所谓“高人”其实 都商业化了,有水平的很少。(当然也有一部份高人隐藏其中,不过看个人机缘了)   

5、道家中人也要学到一定的层次后,经他本人所属的道观或师父允许后,才能收弟子的,也不是一般的道家中人随意可以收的。  

    再说一次:要拜明师,自己先多积善行德,有机缘的自会相遇, 师父也要考虑个人的人品、德行才会收的,随便乱收的估计你学不到真东西,又花钱 。


学道并不是一定叫你出家,

也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奇怪的人。

真正的道家弟子就是

一个善良慈悲的人,

懂得利用道法

知天时,察地理,惜人缘,

爱自然,尊父母,敬祖宗,

学神仙,降伏自心,消除傲慢,

成为对社会上有益的那个人,

这就是修道之人!



拜师时如何识别其道士身份,不可不知!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道教文化,起了拜师的心思,想拜道教的师父学习道教文化,但是对于如何分辨真假道士,该通过什么方式求证其身份,还都似懂非懂。那下面就来简要的说一说。

01
有明确的师承法脉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没有明确的师承,就等于是无根之草,一个真正的道士是绝对会明确说出自己师承的,倘若在你问到他师承法脉,他闪烁其词,故作神秘,顾左右而言他,这个时候你就要小心了。

02
有能够证明其宗教教职人员身份之证明

要有度牒、冠巾状、职牒、教职人员证等能够充分证明其宗教教职人员身份之证明。

说到这,很多人就不乐意了,说:“不就是一个证吗?真正的高人不需要这些证!”我就不说醒工砖了,你上学不需要毕业证?按古法来说,未经授受法箓的道士不得收徒,但现在由于很多道士在外有私授法箓的情况加之其他种种原因,传度弟子收徒者亦不在少数。但不管怎么说,传度、冠巾是道士正式入道修行的重要环节和标志,没有经过这个程序,那就绝对没有收徒的资格。请大家在拜师之前,一定要看清楚。

03
听其言、观其行

道教是一个正规宗教,而不是一个邪教。一个真正的道士,是不会宣称自己带了“某某使命”“是某某老祖的什么弟子”“拜了我就会如何如何”这种言论的。

04
供养师父不等于让师父无条件的榨取

这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下,身为弟子,量力资助供养师父一些财物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千万不要说什么“传道还要钱吗?”或者认为自己天资不凡,师父见着你就立刻给你跪舔,哭着喊着要教你,没准还得给你钱。你要有这种想法,我劝你趁早精神病院呆着。但是供养师父,不代表师父要多少就给多少,有的师父贪得无厌,强行要钱就有问题了,没见教了啥东西,天天巧立各种名目来掏空徒弟本身就比较羞涩的钱囊,要是不幸拜了这种师父,还是逐渐疏远为好。当然作为弟子也要明白,自己平时一点供养都没有,也不慰问师父,就在家天天等着师父教东西,那也是不可能的。

05
在师父面前,永远谦卑、永远什么都不会

这个是我自身辛酸史组成的经验了,千万不要抱着你会的多,师父就会跳过一些基础直接教你厉害的法术。你在师父面前,永远是什么都不会,永远保持谦虚的姿态。不要卖弄自己学了多少东西,认识了多少人。这会给你师父造成一个非常反感的印象。你什么都行,拜他做什么?一些日常持师的细节,大家还是要多揣摩。

06
师父贵精不贵多,不要盲目拜师

第一个师父,一定要慎重的拜,包括现在不少人,看到哪个道长顺眼点,正好是他认为适合他的门派,就开始求拜师,太盲目了,试问在这个网络上,你了解一个人多少?拜了之后,如果发现这个师父并不如同你想象的那么厉害,怎么办?再去拜别的师父。里里外外拜了好些个,却没见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能想到的暂时只有这些,希望能对大家有小小的帮助,也衷心希望尚未拜师的朋友,不要受一些人的蛊惑,放弃了自己的坚守。不要等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时候,才追悔莫及。福生无量天尊!


#p#分页标题#e#


道教正一派传度和授箓的目的和意义

一、什么叫“传度”?什么叫“授箓”?

“传”是传承的意思,“度”是度化的意思,凡是有道教信仰的人,首先要有师承,由师傅引进道门。经过传度后,即取得了由凡入圣的第一级阶梯,就有了师承、道名、字辈,也就是说,终生有了信仰的依靠。传度之后,经过若干年的修炼,积功累德,就能取得授箓的资格。法箓是道士应持之典,也是对修道者功行修持的认定,故升授、加授均有严格的考核程序。同时法箓又是道士行法的凭证,只有授过箓后,才能召唤箓上神兵将吏护法显灵。未授箓者,行法不灵,吏兵远身,如强行施法,不但不灵,且自身反遭天谴。

其次,道士修持一生,超凡脱俗,一旦羽化,即可凭箓登仙,颁以仙职,免除冥府地狱之苦。

二、传度、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

传度和授箓是道教千余年来形成的一种传承规范,其主要意义有:

(一)法天地,敬祖宗

道教是从中国远古的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延袭发展而成的宗教。道教的一切规仪,无不体现着法天地、敬神明、尊祖宗的教义思想。

首先,授箓必先设坛,而这个“坛”就是用来祭天的。《说文解字》云:“封土为坛,除土曰墠”,合称“坛墠”,也就是土筑的台子。古人“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又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这个“庙”,就是祀奉祖先的。

坛分三级,象征三天三界;又立四柱,谓天地日月;设八门十方,为昊天诸神、斗宿星君,上五供,象征四季五行,这便是尊崇三界,朝礼万神之义。

(二)明师承,皈三宝

师承法派是中国本土宗教的独创。在民间,宗枝传承则称为“字辈”。佛教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之后,也有师承法派。这种师承法派,既体现了古代的宗法思想,也从一个侧面记载着宗教的传承历史。龙虎山正一天师道的传承法派自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而下(一说始于明代),即以“三山滴血字派”世代相传,共四十字,即:“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与兴振,福海启洪波,穹隆扬妙法,寰宇证仙都。”这种字辈相传的方法,对于巩固教派内部的统一,形成认祖归宗的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海峡两岸道教界的交往,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中断了四十余年,若从清末中断授箓算起,则已近百年。而在台湾的正一天师道,仍沿袭着“ 三山滴血字派”的传承。当大陆恢复对海外正一弟子授箓传度时,已传至“鼎”字辈。这样,法派未曾紊乱,传承清楚明白。更重要的是:正是这种法派师承,使海外道教弟子不忘根本,认祖归宗。

道教正一派的授箓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传授经箓。笼统地说,称为“道、经、师”三宝。道经是道教宗教信仰的基石,无“经”则无“教”。所以《道藏·正一部·传授经戒仪注诀》要求道士“研习经文,施行善事,存念宗主,不忘须臾”。又云“今撰正文,传授十卷,并见真经,同出圣口,见善劝行,无所致惑”。

古代传授经箓,要求箓生要斋戒沐浴,抄写经文,而且要“精校分明,慎勿漏误”,“各治二通,一通常镇,柏函盛之,架以局案,置高座近前。亦可别台封之,不可妄开”,可见对经箓传授的重视。就经箓的内容来看,基本是以太上老君《道德经》为主。其次是《想尔注》、《河上公章句》,也是围绕《道德经》而展开的。这些都表明:正一派的授箓,不是单纯是授给一个法职,而是对道教以道为本,以德为用,劝化行善,济国利民的教义思想的宣教。

(三)受戒律,发誓愿

道教认为:“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已,王律治人”。故在授箓中也同时必须受戒。道教受戒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以“神”的名义来约束道士的道德修养,这与“王法”是不相同的。因为“国法治人于犯法之后,而戒律则捡束人心于妄念初动之时。”

道教的戒律很多,而且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或在不同的宗派之间又会增加不同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上清派有“三元品戒”,“观身大戒”;灵宝派有“上品大戒”、“十戒”;正一派有“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纵观种种规戒的内容,无非是持身守正,行善戒恶,如“不得杀生以自活,不得淫欲以为悦,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等等。这些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誓愿是授箓传度必不可少的内容。如1991年对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箓时,众箓生在“三大师”的率领下在祖天师坛前发“十二愿”: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八埏;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箓生受福;十二愿正教兴行。从上述“十二愿”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道教福国佑民的济世情怀和以“忠”(忠于国家),“孝”(孝顺父母)、“慈”(慈爱万物)、“俭”(俭朴自守)为核心的教义思想。

(四)颁法职,宣教化

道士受箓,根据各自不同的修持,发给相应的职牒,其意义有三:首先,作为正一派道士必须受箓,不受箓就无法遣使箓中的兵将听命法坛。这是宗教神学观在授箓传度中的体现。《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称:“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五戒八戒,然后受箓”。又云“未受箓时,无所呼召,受箓之后,动静呼神。不行戒者,呼之不至,破戒之人,吏兵远身”,这就是说,道士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否则,不但所施道法不灵,自身反遭天谴。箓有多种阶品,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天兵符箓》等等,不同的箓品,体现着道士不同的修持和功力。授受了相应的箓品,又规范了相应的品德情操,成为一种行为的约束力,故《云笈七签》云:“箓生通过受箓,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受箓之后,仍须考核,方可升授。如《正一法文外箓仪》说:“受‘更令’(注:箓名),得进‘一将军’(箓名,下同);四年‘十将军’,三年‘七十五将军’;二年‘百五十将军’。一年若志行庸愚无长进者,悉又倍年。三年无功,不知建德,直置而已,都不合迁。其中聪明才智秀异功德超群,不计年限。”这就从宗教内部的管理上制订了明确的行为准则。

其次,利于官方对宗教的管理。箓牒是道士受戒行法的凭证,从唐朝设授箓院以来,箓生的名籍,每年授箓的人数都由官方登记在案。早期天师道还分“ 靖”、“治”,即规定的活动区域。元代,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仅是一时之殊荣。明朝永乐年间,武当山玉虚宫,紫霄宫等多处宫观建成时,明成祖即命四十四代嗣教大真人张宇清“选道士为武当山住持”,从洪武二十四年到嘉靖二十年,朝廷六次下达诏书,严禁伪造私出符箓,这些都说明了授箓也有利于官方对道教的统治。

再次,正一派的道士,通过授箓,或云游参访,或立观度人,又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宗枝,这是道教之所以深入民心,壮大发展的关键。师徒相授是道教传承的传统方式,教内,只有持箓者方可为人之师。正因如此,累世相传,队伍才得以壮大。鼎盛时,龙虎山曾称为“昼夜长明羽人国。”

三、传度或授箓后有什么好处以及对传度授箓者有什么要求?

道士在传度之后,已经取得了道位,对于督促自身勤加修炼,增长道教知识均有很大帮助。按照《道门十规》的要求,可以云游参访,参拜名师,度己度人。授箓之后,明证法位,名籍仙曹,可以为人举办法会道场,召唤神兵神吏,均有征验。

授箓法师只要一生从道,不犯科积愆,不犯国法,多积功德,到登真之日,就有通关文牒,免受冥府轮回之苦,身入仙班,永侍三清圣祖门下,还可荫佑子孙,步入正道,免遭灾难。

传度、授箓后,仍要积功累德,持箓、护箓,不可有丝毫懈怠,才是一个合格的正一派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