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189 6729 7085

国学文化

专家团队

辟谷是否科学,在降三高、减肥等领域发挥了什么样的角色?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0-17-12 点击次数: 1286

请点击以下连接:

内丹学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为修炼的根本,这就决定了其“性命必须双修,功夫还分两段”的修持特点。





由身心入手,其法至简,曰“凝神调息”。

依古人的实践,学道入门先须理会性源命蒂性源者,心地是也。命蒂者,真息是也。性源要清,命蒂要固。清性源之要在于“内外两忘”,固命蒂之道在于“神气相守”。身心修炼的功夫,全在“止念”二字上,由是凝神调息、心息相依,进而心息相忘、混穆圆觉。

从理法上讲,气乃神之母,神乃气之子,心息相依,如子母相见,神气融浑,绵绵密密,久之自成大定。如此性根命蒂不断深固,即是老子“长生久视”之道。

邱处机说:“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同理:“心有一丝之未忘,息不能定”。常人“心不忘”、“息未定”,终日无休地散气耗神,致使性乱命疲,奋力求死而不觉。

身心修炼不可两边用事。身无心不立,心无身不存,此二者一虚一实,一阴一阳,正所谓一人一太极,故须从“有无”处着眼,观妙观窍,方为下手功夫。譬如下手观身心,其要在观身为无,观心为有,即丹诀点化之“存无守有”。视有形之身为“无”,妙在知身为“四大假合”,气聚成形,待一息不来,神去离形则复散为气,非为真常,故曰无;视无形之心为“有”,理在知心为“太乙含真”,金刚不坏,任色空空色,与造化同存而入玄牝,实为精诚,故曰有。然此无是谓虚无,即视色身如气寂;此有是谓妙有,即存心光于湛然。如此身心皆不着于有无之相,方为存守。故庄子之“坐忘”云:“墮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就是要“有无都不立”,其真自在有无之中矣。身心修炼之要妙,尽泄于此。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又云:“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谆谆告诫,皆为警示后人要不为“假身”所累,及早下手修养“真身”此“真身”不为别物,“灵根”是也。养“灵根”之道无它,养精而已;而养精、化精之法亦无它,时时寂照、息息归根而已。人之不能得道者,皆为身形所累。欲除此累,须知此身是不牢之物,无主之形,死了生,生了死,无尽苦恼,终无出期。如今把始未缘由都看透了,再不受其困惑,再不受其指使,神息相依,渐入虚寂,则自会返本还元。

若要修身,须从修心下手。若要修心,则须先要识心。何为心?《通玄真经》指破:“精诚形乎内而外喻于心,此不传之道也”。精者,气之灵也。诚者,信也、纯也,真也。如此讲心,实乃先天一气之至灵、至信、至纯、至真者也。此心为道宗,不动不静,故古圣贤指明,大道始终心空二字。老子云:“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可养神以见性;实其腹,可养灵根以结圣胎;弱其志,不骋欲望而精气足;强其骨,真阳内敛而命蒂固。

概要说来,由身心入手而性命双修,古来圣贤皆重实修证验,且屡有真言点化,我辈不必添足,只去恭心体悟,潜心实修便是。


《文始真经》:“苟知惟命,外不见我,内不见心” ……“知夫性一者,无人无我,无死无生”。

《太上老君著大通经》:“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现,如空无象,湛然圆满”。

《入药镜》:“是性命,非神炁,水乡铅,只一味”。

王重阳:“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

张伯端:“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收取满堂金”。

张三丰:“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然欲成道者,必先修性立命。修性者,必须直达先天灵光之原。立命者,必须直造先天祖气之府,性命合一也”。

李道纯:“见解智识出于心也,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也,语默视听,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则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则有往有来,是知身心两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

王常月:“应识命在性中,只以见性为主”。



 

中华文明及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代代传承,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品格,气质和气魄,构成了中华民族挺直的脊梁、延展的血脉和高尚的灵魂,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历经磨难不断繁荣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柱,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雄厚根基。



中华民族的历史绵延不绝、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根深叶茂、丰富多彩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在世界多民族多国家中鲜明的品格,培育了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也孕育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绵延不绝、郁郁葱葱、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 


二. 中华文明最精华的代表是什么?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从伏羲氏,燧人氏,到尧舜禹商,文武周公,再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前后五六百年,这个时期也就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


(德国哲学家 雅斯贝尔斯 )


“轴心时代”这一说法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他把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的这段时间,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时期是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


在中国,这个阶段代表着我们的一个文化高峰,儒、法、道、墨、兵、阴阳、纵横、杂、名、医、农,黄老等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孙子、荀子、韩非子,杨朱,管子、孟子等大德先哲纷纷创立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形成了灿若群星的诸子百家思想体系,开创了影响深远、彪炳史册的思想文化繁荣盛景,其思想之光历经几千年岁月时空一直影响至今。


(上图:轴心时代的优秀代表)


在中华文明诸多的先哲的贡献中,笔者认为,世人所探索的对象除了客观物质世界之外,关于我们生命本身的发现与探索及阐述,是中华文明最杰出的部分,这些文明包涵在儒道医等文化传承中,儒道医等也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发明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其影响范围不仅仅是在中国,还传遍了世界。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这三家的思想。


1.儒家 

儒家的创始者是孔子,继承者是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子,思想理论可以参考儒家诸经典。陆九渊,王阳明等。



比如曾子的《大学》中就讲到了“三纲八目”,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思想的核心是“格物致知”,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描述,就是要通过格除本心染污障碍,而重现本性光明和觉知。以此为基础,让良知指引自己做事,从而诚净自己的意念,端正自己的心态,修正自己的身行,齐整家庭,治理国家,安定天下!


儒家思想在中国乃至东南亚都影响了多个时代,影响了非常多的人,作为治国理政的原则,作为修身养性的内涵,作为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的展现,作为人们在世间安身立命的秉承的理念!我们看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等都受到儒家深厚的影响,其学说也一直熏陶着其国民,日本的企业之父涩泽荣一曾写过一本书《论语与算盘》,讲授现代商道与论语的关系。


( 日本企业之父 涩泽荣一)


儒家距今最近的传承者,是500年前的王阳明先生,其阳明心学开启了类似欧洲伏尔泰的对中华文明近代的启蒙,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称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阳明心学直接推动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并引导中国当代回归国学,回归中华文明的正确的主流的圣贤思想。当然,这位大哲学家在解放后,曾被划为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而大加批判。


(日本明治维新前三杰吉田松阴,坂本龙马以及后三杰皆为阳明先生的粉丝)



直到前几年,我们从新认识了阳明心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或讲话中先后10多次提到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肯定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随着国学春风的到来,我们才重新发现了阳明先生的独特的思想理论,并在国内掀起了学习阳明心学的热潮,这一转变,吹响了国学传统文化复兴的号角。


2. 医家

中医是中华文明杰出的代表,其医治的理念和思想本身是整体思维,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超越了目前主流的医学的三维思考,而进入了四维甚至五维,也就是说看到了目前身体问题背后的原因,而用寻因化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其中的很多名医,比如孙思邈等,因为有道家修行的基础,因而在医术上有杰出的贡献。


(经典《黄帝内经》素问 )

 

 

(五行与阴阳生克关系)

 

(历代优秀的名医)


3.道家

道家的实修者也给我们当代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的完整而系统的生命修炼体系,为古今中外的人们的延年益寿,幸福康宁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可循之路。转化成现代语言,道家是站在更高的维度来解决现实人生的问题包括生命问题以及健康问题。可以肯定的说我们民族历史上土生土长的道家早已开启了生命科学的高维度研究与实证。



鲁迅先生曾提到:中华民族的根柢全在道教。足见道家对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那么道家都有哪些具体的修炼方法呢,我们看下图,道家修炼者留下了很多行之有效,并对当今人们非常有意义的方法,其中就包括辟谷。 


(上图:道家的修炼养生方法)

 

 

 (道家 涵养本原)

  


(上图:道家内经图)

 

在中国文化典籍的记载中,在上一篇关于“辟谷是否是科学?”的文章中,我们谈到了白居易谈辟谷绝粒的效果,下面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可见当时辟谷在士大夫中就很流行了。

 


《春日上方即事》(王维)

 

好读高僧传,

时看辟谷方。

鸠形将刻仗,

龟壳用支床。
柳色青山映,

梨花夕鸟藏。

北窗桃李下,

闲坐但焚香。



中国道家的经典《云岌七签》卷八十三:


庚申部《中山玉匾经服气消三虫诀》也说: 既食百谷则邪魔生、三虫聚。贯穿五藏,环凿六府,使丹田不华实,津液不流注,血脉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魂不守宫,阴魂不闭户,令人耽五味,长贪欲,形老神衰,皮皱发落,若不却粒绝味,禁嗜戒色,则尸虫全而生身必死。若灭三虫、尸鬼、安魂魄、**髓、固形神、保天地者,非气术而不可以倚也。


曹植《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


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卢江有左慈,阳城有郗俭,男,东汉末年益州刺史。 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悉号数百岁......余尝试俭,绝谷百日,躬与之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夫人不食七日则死,而俭乃如是。然不必益寿,可以疗疾,而不惮饥馑焉!


中国的道家有浩如烟海的典籍记载,多处谈到了“辟谷”的原理及效果,也是对我们当代大健康事业的非常重要的指引和参考。


三. 传统文化对当代国人和世界人民的作用都有什么?


1. 提升精神思想境界

由于时代的局限,曾经的物质的匮乏,带来了我们对物质极度的渴求,因此人心浮躁,一切以物质金钱的取得为中心,而传统文化高尚的精神思想则能帮助我们当下的民族提升精神思想境界,降服躁动的心,而回归平和。


2. 形成民族特色

一个民族的特色,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比如我们讲汉语,着汉服,写汉字,弹古筝,吟诗词,创作水墨丹青,练习功法太极等等等,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特色。


3. 改善健康快乐水平

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让我们借助古人的探索和修炼方法,帮助我们在当代大大改善健康水平,提升快乐指数。


4. 文化代代相传

中华文明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文明,因为历代的中华儿女一直在学习并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也非常珍惜并热爱我们的文化,而且应该像热爱家里最宝贵的财产一样热爱我们的文化。



5. 为全人类贡献

中华文化的优秀发明是全人类的宝藏,值得我们好好继承并在全世界推广以让世界人民受益。


四. 中华文明及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1. 文化断代

我们作为中国人,深以为我们的文化自豪,然而作为中国人内涵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当下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文化的传承断代,真正懂我们国学和传统文化的人是不多的。


这个传承的过程,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基础做支持,但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是缺失不足的,比如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的父母大部分受的教育不足;教师,以及教师的教师,以及教师的教师的教师也绝大部分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社会的层面在国学实践方面也缺乏宣传,流于肤浅,在国学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基本是全面缺失的,即使学习,距离真正的圣贤思想尚有很多距离。


2. 浮于表面

很多人也拥护弘扬传统文化,但是仅仅停留在纸面的文字上,而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所以我们的认识也就是局限的。


3. 自我诋毁

比无知更大的问题在于,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但知之甚少,更多时候,我们中国人自己还在不断反对自己的文化,诋毁我们的文化,对我们的文化破坏最大的是我们自己的国人。 



我们用反对封建迷信作为借口,用伪科学给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特别是人体科学的探索部分贴上了审判的标签,也把我们祖先的智慧深埋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作为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在面对上亿观众发表自己的言论时,不可不慎重对待自己的所言所行。 



反过来看看其他优秀民族,比如犹太民族,从小,家庭父母就会教授这些孩子们学习经典,了解自己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把祖先优秀的文化继承下去。


(犹太人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羊皮卷) 

 

(日本人保留了我们的服饰,跪坐,汉字艺术,室内风格)


我们的近邻日本,仍然保留着我们历史上的彬彬有礼的礼节,以及花道,茶道,香道等,而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消失殆尽了。 


五. 历史上有哪些是迷信与糟粕?


历史上,我们也有迷信与糟粕,比如不得要领的向外求的盲修瞎炼,比如宋朝开始的女人裹小脚,比如宋明理学中对先秦经典的偏离解释,比如只读文字脱离实践的科举考试,比如明朝的贪腐,大清帝国的文字狱,天朝的傲慢无知,自我封闭,裹足不前等等,这些需要我们不断警醒,当然这些与我们民族创造的辉煌文明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应该指出的是,迷信中最大的迷信,是对我们传统文化丧失了自信;

糟粕中最大的糟粕就是不深入学习了解,以其昏昏,使人昏昏,站在自己的角度妄加评判!


六. 如何深度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1. 虚心学习请教

当代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可以随意对一些事情说三道四,殊不知,自己往往掉到了一个自我的巢穴中无法自拔,用旧有的认知评判事物。比如当我们提到辟谷的时候,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辟谷,很多人也都是仅凭旁人的道听途说,按照自己旧有的认知习惯性的去评价。即使听说了辟谷,也有很多人认为辟谷就是简单的不吃饭,其实辟谷远远不是这么简单,是需要深厚的功法和心法,需要打开另外的能量通道,其背后有深刻的修行理念与原理。这些就需要走进门来深入学习,扫除我们肤浅的认知而构建。


2. 借鉴历史经典

要想了解中华文化的瑰宝,就要多读经典,多了解文字记载的知识。这些内容都在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典籍中。 


3. 请教大德

即使我们读经典,因为文字的局限性,很多文字我们是不理解的,所以最好要请教一些有实修实证经验的大德。 



下文摘自南怀瑾南普陀禅七开示关于辟谷一段:


“现在人太玩聪明,没有实际的修持,至于气脉打通什么方法,真的通气脉很少啊,有,告诉你,要想气脉真通,除非是辟谷,不吃东西了……但是你没有善知识,没有明师指导不要随便修哦,所谓明师,什么叫明师?不是有名的名哦,他本身修持真有成就的人,那叫明师,明白了的。


上文中南老讲的非常重要,辟谷需要有明师指点!



4. 实修实证

读经典,请教大德,请教老师,最好还是自己走入实修实证的课程,通过我们的实修了解理论,通过实证,实现结果。 


(弘一法师1916年在虎跑寺辟谷断食)


七. 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担当与继承


上面我们与大家分享了中华文化的部分精华总结,特别谈到了儒家,道家和医家的精华,在文章最后,我们还想和大家谈谈关于文化的传承问题,我们作为中国人,作为龙的传人,一定要有民族自豪感,也要勇于担当,勇于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如果我们抛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就等于割断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命脉,没有文化的自由,也就谈不上文化软实力,对世人讲到我们的文明传承也就会底气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思想,方法理论,同时也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可学习的宝库,对解决世界问题以及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文化引领价值,也是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恒久文化精神力量,我们自己首先首先要学习,不能不懂,更不能不懂装懂,其次就是传播,普及,对此,我们要勇于担当,要以中华民族的传人为自豪。



在此,我们把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在此重温一下,与大家共勉,让我们共同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恩时代给予的言论自由的氛围,感恩腾讯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包容不同的声音,也非常感恩读者们的鼓励,我相信大家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得到健康,自在和幸福,所以我们也会持续在大健康实践的路上一路前行,不断探索,真理不辩不明,真金不怕火炼,大家共同进步!

当然因为学识有限,文章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德清宗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浙江宗源道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执行单位:
活动对象:

《道德经》揭示人生成功的秘密!

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太上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阐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道理。


所以“道”以柔弱为用,道教徒信道学道,以柔弱的教义思想规范和修持自己,是非常必要的。柔弱这个词,从字面上来说似乎表现的是脆弱没有精神,但在道教教义思想中却并不仅是字面的意思,其精神实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道德经》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为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


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还是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它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写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为:“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那洪水泛滥时,什么东西能抵挡住它呢?再看,屋檐下的点滴雨水,日复一日,就能把一块坚石滴穿。由此证明,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却能摧毁世界上最坚强的东西。这不就是柔弱的作用吗?


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中,修道之人甘愿居于柔弱的一端,正是因为“柔弱”的东西,由于它的含蓄内敛,往往较富韧性;而“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彰显外溢,往往暴露而不能持久。所以,人应该追求的是内在的坚韧,而不是表面的刚强。由此可见,“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之道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征。我们总是强调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源于万物本原的“道”的特征。为什么那些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焕发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们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原“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须把柔弱的道性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永远铭记要自己物超所值,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人就不会离成功太远。


二、忍耐功夫,实在可贵



人生有很多不如意,不痛快,这时,忍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因为小事忍不住而害了大事,这就非常不值得了。


《道德经》四十一章:“弱者,道之用。”意为:保持柔弱的地位是“道”的运用。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繁盛的反面——静柔之处往往蕴藏着无穷的生命力。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移的,阴极阳生,阳消阴长,物极必反。”


故解决问题的诀窍就在于从事物的反面或反方向入手。因而我们应学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溪、谷为谦和柔弱之谓。当你不愿让命运来主宰你的一切,但又没有扼住命运咽喉的本领时,切记应当学会忍耐。


儒家和道家都强调忍耐的重要,只有忍到最后一刻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才能有希望看到转机。或许你仍在向往一帆风顺,可是面对曲曲折折的人生,所谓的一帆风顺只能是心灵的一种慰藉而已,惟有奋斗不息才能够让你成为命运的主人。而在这一步步的努力中,你必须学会忍耐。


忍耐不是逆来顺受,屈服于命运之神的支配与调遣,让岁月的沧桑把自己的追求一点点地消磨掉而功亏一篑,这都是因为不懂得忍耐的真正含义,而坚韧不拔地追求并排除万难有所超越才是忍耐。忍耐不是消极颓废,也不是悄然降下信念的帆;忍耐是考验意志、毅力、检验成功的一种方式。


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太上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阐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道理。所以“道”以柔弱为用,道教徒信道学道,以柔弱的教义思想规范和修持自己,是非常必要的。柔弱这个词,从字面上来说似乎表现的是脆弱没有精神,但在道教教义思想中却并不仅是字面的意思,其精神实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三、宽容待人,以善为本



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与别人产生误会、摩擦,如果不注意,仇恨袋便会悄悄成长,最终导致堵塞了通往成功之路。所以我们一定要记着在自己的仇恨袋里装满宽容,那样我们就会少一分烦恼,多一分机遇。


《道德经》第八章“心善渊”。意为:“心胸如水一样虚静深远。”老子认为:人应该宽容,让心胸如水一般虚静深远,包容一切,也能化解一切。宽容待人,就是说做人要心胸宽广,忍耐性强,对人宽厚、容忍。一个平时宽厚的人,顺利的时候可以与之共同奋斗,困难的时候人们也会去帮助他。


在今天社会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升迁了,就认为那是溜须拍马的结果;看到别人发财了,就认为是幸运,或者是违法犯纪所得……其实每个人的成就都与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如果缺乏宽容之心,你就看不到这些,这样你将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且也丧失了学习别人优点的机会。


当然,确实有一些人靠着出风头、溜须拍马、吸引上司的注意力,或者有些人靠着裙带关系成为红人,平时的工作都是你做的,但得到提拔的却是他们;得到高薪水的也是他们。然而这时你也一定要宽以待人,而不要嫉妒他们。否则会因心胸狭窄,处处提防,孤独而陷入忧郁和痛苦之中。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齟龉而造成永远的伤害。


《道德经》四十二章说:“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意为:“事物有减损了反倒增加,有的增益了反倒减损。”老子认为:“善待人、肯为他人付出的人,不会因为付出而使自己受损,反而会使自己得到更多的回赠。”因此,我们的心胸就要宽容,要有爱心和善心,不要在乎自己的得失,给别人留一条宽阔的道路,其实就是给我们自己留路。


因而,我们就要大量地给予他人以爱心、善意、宽容、扶助来合乎老子所揭示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真谛。使我们的“人之道”与“天之道”结合在一个“善”字上,而善即是“善以人合天,才能天道合人”,能善于自我而合道,用真正的善心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宽容坦然地对待面前的一切,化解矛盾,赢得友谊,主动的关心和帮助别人。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一定会为人所喜欢,受人尊重;别人也乐意为你提供机会和帮助。所以,“宽容待人,以善为本”的人更容易成功。


四、面对竞争,不争而善胜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商场竞争,还是体育竞技,到处都充满各种对手,存在激烈竞争,这是自然的,无可非议,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人应该明确真正的对手是谁?应与之竞争的是谁?要战胜的是谁?明确这一点,最后胜利的法宝是“不争而善胜。”我们都知道,胜利的获得是需要一种振奋精神的,而促成持续进步的振奋是来自于人对自己的有效控制,即“自胜者强。”所以真正的对手是自己,要竞争的就是阻挠自己成功的内心干扰,要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弱点。


一门心思地想战胜对方,这就是“有为”,这决不是明智之举。风云突变就会使人的精神处于紧张之中,而导致心身内耗,患得患失,这反而不利于客观地看问题和能力的正常发挥,不想去战胜对方,而是视自己为对手,不断地让自己内心保持清醒的状态,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点,能冷静地与客观变化相适应,从而“无为而无不为。”


所以在竞争当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把注意力盯在成功和战胜对方上面,而是注意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静无为,对成功与胜利无所谓,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而能“无不为。”


在《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战胜,以丧礼处之。”这里指的是在战场上,意思是:打了胜仗,就用丧礼来处理。为什么?因为你胜了,就意味着对方的不幸,故应用丧礼对待之。所以,以“道”的原则处事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并不是不要胜利,而是并不把胜利看成至高无上的。那么引伸到日常现实中,我们就不要总把胜利看得那么重,要给对手同样以必要的关怀,而给对手以必要的关怀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风范。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成功者的风范并不是以胜利为唯一标志,就是处于下风,或失败了,仍然有着出自内心的坦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实这样的心态更是成功的心态。很显然,这样的心态是建立在慈善和爱的基础上的,所以“不争而善胜”的本质还是人的内心慈善使然。


五、成功的定义



成功是不是意味着挣更多的钱,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权呢?在《道德经》看来,这只是“胜人者有力”,并不一定代表成功,它可能还代表着为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带来的拥有,他可能是欲望的奴隶,因此不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


《道德经》里的成功是“自胜者强,道法自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不出风头,不突出自己,心情舒畅深远,经常给别人以仁爱,老子的话是值得信任的,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处事的能力很强,出动又善于选择时机,不与人争斗,所以无忧无虑。


一个达到这样境界的人难道不算成功吗?这是金钱、地位和权力所能够换得来的吗?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以及时间时,这就是成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就意味着“方而不割”,(大脑思维方寸不乱)和“自胜者强”;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就意味着节俭,仁爱和富有远见;正确管理自己的时间意味着智慧、实干和值得信任。


按照现代的标准,这就是道德水平、情商、智商和能力非常高的人,这就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因此,成功最重要的标准在于拥有一个不随环境、金钱、权力、地位的变化,只属于心灵素质里的某种坚韧的东西。



宗源养生文化,法不轻传,法出必应,

传承道家正统辟谷、养生、气功、丹道……

取舍有道,无愧于天地。